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经典|潘喜良:大凡真正的艺术家,都不愿重复自己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春潮》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留影



潘喜良的流变

文/若雪

 


不管潘喜良本人是否承认,他的确是个出新闻的画家。相熟多年,眼见他不断给深圳艺坛带来惊喜:第一位以壁画为深圳带来广泛影响的画家,第一位以三幅异类作品同时入选一届国展的画家,第一位以大型系列人物画全方位表现深圳城市历史的画家……而在十年前,本地美术界似乎还没有潘喜良的位置,深圳人对他的初次印象,不过是一位连环画家和某报社的美编。


深圳速度  230cm×450cm 中国画  深圳市政府收藏

 

画家总是要凭作品说话的。对艺术家而言,出新闻则意味着高位和多产,何况潘的作品样式又如此丰富,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老潘有个不大不小的工作间,偶尔还会有些低调的名流光顾。在政协同组五年多,吾与彼会上谈公事,会下有私交,并不时向他邀约新作,以充实《南山文艺》的版面。于是,从《朝山节》(国画)《西林谷》(连环画)到《中华生育文化演绎图》(壁画),从《春潮》《热土》到《深圳速度》(均为大型国画),打着潘氏印记的新品佳酿,在本刊源源不断。

 

早就该给老潘做个专题了,我想。作品的分量摆在那,桃李不言;难在文章怎么写。关于他的评论报道在媒体上已见得太多,想在专业艺评上出新又恐力所不逮。或可用现成文章的偷懒?等到从老潘那里拿齐资料,又在艺栈、餐馆深聊浅叙,已觉“吃人的嘴短”。思忖再三,出于对喜良的了解,不妨从人物的特殊经历入手,谈谈他的艺术流变。


东江纵队 230cm×450cm 中国画  入选广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展览

 

所谓“流变”,取自工程用语,原本是研究材料在外部环境和时间因素下变化和流动的规律,移植到活人身上,是把艺术家也作为研究的材料,从他创作的发展变化中寻找内因与外因的合力。我觉得,研究潘喜良最大的意义,恐怕在于其艺术现象背后的两个问题:在深圳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一个原本非著名的画家何以扬名立万?潘的成功,对这个急欲发展文化的城市和远离艺术中心的画家同行,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典型经验?

 

这当然也是一个大题目。用咱东北人的话说,应该是躺在热炕头三天三夜才聊得出来。不过理论界有个说法: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既然已经打开话题,总能顺水推舟地说下去,至于能否弄清它的子午寅卯,已未见得那么重要。于是信笔由缰,呵呵。


春潮 230cm×450cm 中国画 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和潘喜良是同代人,深知“50后”成才之路的坎坷与幸运。喜良的出生地辽宁西丰县,正是我40年前下乡当知青的地方,对聊起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都很熟悉。他爷爷在民国时期是乡里颇有声望的大户,连杀人越货的“胡子”都要恭敬三分;难得的是,土改前他已主动把田粮分给了农民,足见其胆识与精明。想到喜良在人生转折时期事事都踩在点儿上,猜想他肯定继承了祖父的天分。

 

和绝大多数同代人相比,没当过知青的潘喜良无疑是幸运的。不仅因为他的长辈重视教育,更在于他学会了画画。这使我想起,50后们在文化贫瘠的时代,大多都经历过小人书(连环画)的启蒙。喜良的聪明之处是不仅阅读,还亲手操练(临摹),在自娱自乐中无师自通,练就了绘画的本领。那时他家已迁居西丰以北的辽源(隶属吉林省),记得我下乡第二年曾去那里买过农具的;按时间推断,我那天踩着单车风尘仆仆赶到辽源供销社的时候,也许喜良正在不远处的哪个旮旯里画小人书。


高原之春 200cm×200cm  中国画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1973年,16岁的中学生潘喜良懵懵懂懂走进吉林艺校的考场,凭着一手线描画的绝技顺利过关——当年全市只取了他一人。走进停摆多年的专业艺术院校,他学的是国画,仍然喜欢画小人书,毕业那年就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夺盐记》。文革后该艺校升格为艺术学院,喜良又考回母校深造,并在大四时被选送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从贺友直先生专攻连环画艺术。毕业后在美术出版社做编辑,总共画了50多本小人书。想起数月前潘喜良在深大美术馆举办线描人物画专题展时,连许多同行都为他丰富的展品和高妙的能力而惊叹,殊不知,这本是老潘经营了40年的看家本领呢。

 

青年时代的潘喜良对艺术精微之处相当敏感,求知欲极为旺盛。回顾求学经历时,他几次用“震撼”一辞表达强烈的艺术感受,或茅塞顿开的心情。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他读书读画看展览,视野为之大开。看德国表现主义的画展,震惊于西方艺术的表现力——原来画也可以这样画!看米开朗基罗速写画展,震惊于大师精确细微的素描功夫。“贺友直先生以他的《山乡巨变》为例,给我们谈构思、讲创作,以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这种提点开化,使我终身受用。”


热土  230cm×450cm 中国画  中国美术馆收藏

 

老潘的创作能力也是青年时代打的底,他说当年画连环画的最高纪录,是一天画60张。近些年他致力于大作品,仍新作不断,仅今年就办了六个展览,为此,曾一个月间作了七幅大画。我问喜良:连环画与传统中国画毕竟不是同一画种,你如何做到成功转型?潘言:“中国画本来就是艺校和本科的专攻。人物画最难的是造型能力,我创作连环画十年多,最大的好处是把造型问题解决了。”


 


1997年潘喜良来深圳,在“孔雀东南飞”的大气候下,对一个不断寻找突破的艺术家来说,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为媒体做平面设计并非老潘的志向,当生活一旦安定,创作欲便蠢蠢欲动了。

 

2000年,罗湖区政府征集东门老街美术作品,由参选者自定选题。敏感的潘喜良抓住这一创作良机,从本地文献资料和残留古迹中,仔细寻找老东门的影子,求教老居民,激发和完善创作灵感。如何才能通过一个标志性建筑全方位地展现地方史?老潘选择用巨幅壁画的形式,利用有时代特征和客家风情的人物、环境和道具造型,生动再现历史中“深圳墟”的繁荣景象。结果这个《老东门墟市图》的创意,在参选作品中一举胜出。


《老东门墟市图》(局部)

 

潘喜良的完成品是一座铸铜浮雕墙,墙体为高2.5米、长20米的巨幅壁画,上有老东门的十几条街道、几十个场景和126个人物,通过典型细节生动描述了老东门的百年变迁。盛赞之余,有人甚至把该作品比作深圳的《清明上河图》。当这幅作品获得首届中国壁画大展佳作奖时,已意味着潘喜良又一次转型的开始:以《老东门墟市图》为敲门砖,他才有机会进入深圳最高学府,从事他喜爱的艺术教育与创作。自此,也迎来了潘喜良艺术创作的黄金十年。

 

艺术家最需要的是创作的时间和空间。在深圳大学,潘喜良向往的条件几乎一一满足。在他看来,培养人才和出作品(成果),是教师的本职和最大乐趣,其他都是身外之物。为此,他几乎每天都在艺栈的工作室里呆到深夜。或许,正是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心态促成了潘喜良的“流变”,而个人的成功与他的本职工作怎不相辅相成?


《中华生育文化演绎图》(局部)壁画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我问喜良:在你的艺术经历中,哪一年哪件事给你最大的提升?老潘说,那还是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我知道,一个中国艺术家之于五年一届的全国大展,能入选一幅便已足够荣耀,老潘却“独占三元”——那一年,北京、上海、哈尔滨三个展区相继传来捷报,潘喜良的壁画《中华生育文化演绎图》,连环画《西林谷》和中国画《假日大梅沙》纷纷入围,创造了画展历史上的罕见的一幕。

 

可是,艺术的提升是否一定和荣誉相关?老潘说,这次参展不同以往,我并未刻意为参加美展而苦心创作,而是为现成的作品各找去处,结果各得其所。其中《西林谷》还是超规格的,仍破格入选。连中三元既是对我创作实力的肯定,也说明,只要在艺术上达到一定境界,荣誉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假日大梅沙 210cm×130cm 中国画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说“流变”,自然绕不开一个创新的问题。大凡真正的艺术家,都不愿重复自己,创新必然成为常态——如今已不是那个靠一首歌、一本书、一幅画吃一辈子的时代。潘喜良是把创新视为本能的,就像职业登山者总会不断攀登下一个峰顶。他不断从传统国画和西方绘画中吸取营养,积极尝试变换作品形式与内容,其频率大约以两年为一个周期。

 

初访老潘的工作室时,他正经营藏区题材,墙壁一侧,一群淳朴的藏民呼之欲出(《朝山节》);随后看到他的几幅史诗性作品,刚健的人物造型充满开拓者的力度(如《热土》)。不久,看到他一组扇面小品,不论美女还是英雄,都异常生动。在《深圳四家中国画作品集》中,潘的作品均为古代题材,如《伯乐相马》《寻花图》《爱屋及乌图》,画风变得拙朴,既富于哲理又别有风趣。最近去他画室,现代风格的海滨系列赫然在目:在中国画中采用西画的色彩和明暗对比,人物造型夸张且变形。老潘不无得意地说:有同行看过我的《秋草深深》,再看这幅《假日大梅沙》,说啥也不相信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


赶集  200cm×200cm  中国画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我尤其喜欢喜良2009年创作的 “西行游记”。在这组画访欧归来的余兴之作中,喜良别出心裁地用水墨画法演绎西方经典,其中清晰可见《塞纳河上的早餐》、《拾穗者》、《美杜莎之筏》等名画的造型轮廓;高妙的不仅是人物造型的改变,画家将自己也跻身画中,似乎在亲身体味创作当时的情境,并向大师们致敬。

 

流变的发生往往来自外部的刺激和内心的感悟。2006年老潘第一次带学生进藏区写生,新鲜的视觉感受使他兴奋不已,随后又三进藏区,创作了《高原之春》(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等一批西藏人物画。他以亲眼所见订正了以往对藏民的刻板描摹,笔下的人物与环境不再悲苦冷峻,而是充满阳光和温情。在卢浮宫经历的震撼,则深化了他对经典的景仰,同期所作的《罗马街头》《巴黎机场》传达出画家欧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特殊感受。


塔吉克的女人们  200cm×200cm 中国画 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我始终认为,艺术家与作家的基本素质,是对周遭生活葆有足够的好奇和敏感。喜良的悟性,其实早已在少年时期形成。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当年在辽源“那座苦难多于欢乐的小城”,他感知矿工的豪爽和刚烈,也目睹过矿难的惨状。虽然他的毕业作品《矿难图》被学校否定,但从那时起,便奠定了他的英雄情结和悲悯情怀。他笔下的荒原烈马、江湖好汉、大漠猎手、建筑工人,无不充满悲壮而无畏的男儿血性,洋溢着原生态的美与情。

 

从喜良的孜孜不倦和大器晚成,足可印证其艺术之树长青。却也不能忽略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想必塞北的严寒很难使它枝叶茂盛。他欣幸自己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来到深圳,并以一系列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力作回报和感恩。他自信仍在创作的旺盛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是他可望而可及的目标。是的,真正的艺术家更看重在艺术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其它神马都是浮云。



西林谷之一  45cm×55cm  连环画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西林谷之二  45cm×55cm  连环画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西林谷之三  45cm×55cm  连环画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西林谷之四一  45cm×55cm  连环画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西林谷之五  45cm×55cm  连环画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暖冬 180cm×98cm 中国画 美国私人收藏家收藏


大凉山系列一 136cm×68cm 中国画


大凉山系列二 136cm×68cm 中国画


大凉山系列三 136cm×68cm 中国画


潘喜良,1957年4月6日生于辽宁,先后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年连(连环画、年画)系贺友直连环画工作室研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国画作品入选第6届、第7届、第10届、第11届,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出版连环画作品五十余部,中国画《热土》、《春潮》等部分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及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地展出收藏。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

主管: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岭南美术出版社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71

常年征稿、征订,索样报后台留言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杨善深黄胄关良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卢沉王学仲于右任高永坚林散之李苦禅刘济荣吴作人赵兽王肇民贝聿铭庞薰琹赖少其赵无极刘文西•东山魁夷•黄云陈白一•蒋兆和•黎雄才•潘天寿•钟增亚•林丰俗•关良•吴冠中•杨福音黎明陈炳佳林墉陈新华陈金章叶其嘉徐章麦华三林蓝张志祥刘三齐范迪安梁江孙其峰陈丹青何婉薇罗寒蕾方楚雄杨尧刘绍荟张闯吴正斌吴山明詹鸿昌司徒绵王琨刘巨德贾博鸿刘其敏贾又福孙洪敏金城黄永玉陈衍宁杨佩璇韩书力王来文叶绿野•靳尚谊•毛焰•李劲堃•何家英•艾轩莫肇生•司徒立•方土•党禺•区广安•林秋霞邱大尉•潘喜良杨雪来•廖学军陈湘波刘春潮林峥明•侯一民•冯远•刘小东•刘革郭子良•徐芒耀黄中羊•钟涵王季华梁欣基于小冬潘鹤梁器奇•曾宪锦•刘国辉•许钦松•邱健彬•梁世雄•冷军•梵高•石虎苏华•马顺先•黎柱成•何利荣•崔小冬•徐悲鸿•郭润文•冯少协•周刚•杜滋龄

先声:先生,高剑父!

1年1张,100年广州

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杜滋龄:当代画家不应忘记生活

60年,一个展览一座馆,这就是广东画院!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100幅宋画(附高清细节)

杨飞云:绘画,它有一种让人上瘾的东西

徐芒耀:人物是具象绘画中难度最大的

油画中的知青很美,你觉得呢?

一批央美留校作品流出,每一幅都是经典

一定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你了解多少?

麦积山石窟:悬崖上的奇迹丨1957年与1992年

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招生简章

020艺术观察2018年200篇精华推送汇总

重磅!“客都梅州·风眠故里”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啦!(附255件作品)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凤凰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2005年零伍老饼茶(普洱熟茶)

100元/盒,点击购买

在看的您正在变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